<rp id="2evlg"><meter id="2evlg"></meter></rp>
  1. 中華民國和中國創始人孫文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 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出生。他成長于一個貧困家庭,其兄孫眉赴茂宜島墾荒、經營牧場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光緒元年),孫中山得以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遺兵馮爽觀,時常向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的故事,孫中山對此很感興趣,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光緒九年),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后頗感不滿。居翠亨期間,在他倡議下,村里采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皆為籌辦”。 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他被迫赴香港。年底,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孫中山生平圖片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同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為誓詞。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脫險。此后,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并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后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1904年(光緒三十年)11月,孫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華僑青年接受他的倡儀,舉行會議,成立了興中會,選舉劉祥(商店司理)、何寬(銀行經理)為正副主席。孫中山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強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的嚴重性,規定以“振興中華”作為立會的主要宗旨。他還起草入會的秘密誓詞,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 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建立新制度為目標的民主革命綱領。興中會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會,會員增至百余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曾組織會員進行軍事訓練,向愛國僑胞募集資金,以為反清武裝起義作準備。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系。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孫中山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準備。從1906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并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斗。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后繼,英勇戰斗,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于受到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于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此后一年多,孫中山積極宣傳民生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筑鐵路干線。但因政權落在袁世凱手中,其10萬英里的鐵路規劃也遠非當時國力所能負荷,孫中山的設想并未成為現實。

    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成,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民國二年)3月,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殺,孫中山認為是袁世凱所為,主張武力討袁。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民國三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于1915年(民國四年)5月初回到國內,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斗爭。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民國六年)7月,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于1918年(民國七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從1918至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1917年(民國六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于次年夏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1919年(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評價和支持。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

    1920年(民國九年)8月,孫中山指示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系軍閥。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孫中山從1920年(民國九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1921年(民國十年)5月,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12月,孫中山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

    代表會見,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6月,因政見不合與陳炯明決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此后,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民國十二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同時,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將陳炯明逐出廣州,2月,孫中山從上?;氐綇V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綜理政務。與此同時,逐步加緊改組中國的準備工作。8月,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10月,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接著,委任廖仲愷、譚平山等組成新的中國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的改組工作。

    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干部。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陷于極為困難的境地,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孫中山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他在斗爭中認識到,要爭取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晚年,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924年(民國十三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

    孫中山逝世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后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并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11月,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

    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卑l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遺囑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家事遺囑中,說明將遺下的書籍、衣物、住宅等留給宋慶齡作為紀念,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在致蘇俄遺書中,闡明他實行三大革命政策,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并進,以取得勝利”。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排列三走势图带连线

    <rp id="2evlg"><meter id="2evlg"></meter></rp>